《不朽的时光》:这一代的伤痕来自于上一代的错误

发布时间:2016-08-16 02:08:51   作者: 百视通

     看完《不朽的时光》,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文艺片,也不觉得是什么贩售年代感的情怀电影,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影片中的六位主角,梁国庆和林翠翠成为罪犯,锒铛入狱;方紫云被父兄的仇家报复轮奸,成了精神病;鲁小然因救不了方紫云带着负罪感开始自己的下半生;唐宋予葬身沙场英年早逝;只有徐迎春考上了一个普通的大学,继续他普通的人生。

      影片的开头,导演呈现给我们的六个少年,每一个都那么青葱,每一个都那么鲜活,却没曾想到最后这六个生命,几乎是全部被撕碎了在我们面前。如果片头字幕上的话,还只是故作高深的忧郁,那么结尾的独白,就是让人心碎的泣诉,忍不住要留下眼泪。



       影片对80年代初的时代再现还是相当成功的,而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电影市场上国产青春片的基本素质之一。《致青春》知道唱唱《红日》,《左耳》知道掏出本韩寒,《我的少女时代》知道聊聊刘德华,青春电影中对年代的重塑,已经是越来越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可说道的。不过我还是要说这部《不朽的时光》的年代感的表达,表达之全面,表达之完整,都是前面谈到的几部作品望尘莫及的。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闪回中文化大革命的黑暗和疯狂,也能看到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被平反高考恢复的万物更新,我们能看到贵州乡民具有少数民族独特风格的婚礼,也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喜迎十二大”的宣传,我们能看到经典电影《少林寺》的上映引起的风潮,也能看到街头小贩还在用老式的爆炸式爆米花;我们可以看到文革中见风使舵的造反派在改革开放后依然可以投机成为干部,也能看到“邓小平理论”已经逐渐成为政治宣传的中心,我们能看到高中的英语老师口语发音也并不是那么标准,也能看到学校食堂里学生因为抢包子而大打出手的“奇景”,我们能看到类似《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书籍被当做禁书焚烧掉,也能看到中国女排的崛起屡次夺冠,我们能看到应试教育和“快慢班”之举在学校中的崛起,也能看见老歌舞厅中的边缘生活开始蠢蠢欲动,我们能看见中央清理领导班子中的“三种人”,也能看见文革中被迫害的知青终于回到了北京。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正如狄更斯在自己的不朽巨著《双城记》的开篇中说的一样,电影《不朽的时光》塑造的,是一个看起来朝阳升起生机勃勃,却暗藏危机魑魅魍魉的时代。

      但是这六个孩子们的悲剧,真的能归因于这个时代吗?他们也只是像我们今天的孩子们一样啊?成绩好的,就好好地读书,成绩差的,就早早地混社会,有的人不信邪,非要去闯一闯,实现自己的梦想,结果被破碎的现实打回原形,又开始发奋。这不是每一天都发生在今天的我们身边的故事吗?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悲剧呢?



      上一代人,这就是我的答案。
      文革时期生产荒废,文化被鄙弃,许多人只抓阶级斗争,就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盲。于是就遗留下了不少像梁国庆这样的难以在学校中待下去的年轻人,来到社会上,无一技之长,只能去当打手养家。林翠翠对梁国庆有着青春式的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的爱,即使和他一起走向毁灭也毫不犹豫。唐宋予和他俩是相似的类型,只不过他选择了一条更为健康也更艰难的道路——从军,最后在越战中牺牲。方紫云的父亲,在文革中带头造反,文革后又能左右逢源,墙头草式的人物一生靠损人利己立足,方紫云的哥哥仗着父亲的荫庇,嚣张跋扈,无恶不作,为祸一方,终于是“出来混,迟早得还”,最后轮奸方紫云的混混头目,就是当年看着自己家人被方紫云的父亲批斗的一个孩子。鲁小然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文革其间家庭被迫害得体无完肤,父亲戴帽子,母亲逝世,虽然后来平反,但留在鲁小然心里的创伤是无法修复的,也直接造就了他懦弱的性格,也间接造就了后来他和方紫云的悲剧。


      幸好还有我们有一个唯一过得好一点的徐迎春,他没有大起大落,他有的是敢于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决心,也有在梦想破灭后继续脚踏实地生活的勇气,他的身上有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缩影,也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榜样。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类似“贫富分化”、“治安混乱”、“应试教育”等如今的社会问题已经出现萌芽,那时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是我们90后00后的父辈,难道那个时代留下的问题,又要开始再为难我们这一代人呢?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说:能不能不要再继续让我辈的错误成为后辈的伤痕?或者,在生活的遭遇中,我们不求功成名就,但求能做一个徐迎春,好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Enjolras,来源:豆瓣)